中国布依棋物联网现全面招商,热烈欢迎!0510-88602202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趋势
【有艺思】明月此时有,在中国书画里看中秋
 [打印]添加时间:2022-09-12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349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夕、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以月之圆比喻人之团圆,寄托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在中秋节,人们赏月、吃月饼、祭月,祈盼一年粮食丰收,阖家幸福。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墨客不断地以中秋为主题创作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作品,“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千古名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中秋节带给了中国文人太多的情绪、感悟、思想和创作灵感,让我们一起跟着这些作品,寄情中秋吧!
 
  绘画
 
  01
 
  文徵明
 
  《中庭步月图》
 
  明代,文徵明,《中庭步月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文人月夜访谈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少见,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图》为代表作品之一。该画表现了画家与来客小醉后于秋天庭院中赏月话旧的雅会。画家通过对景色的层层渲染,为画中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非常宁静幽邃的活动空间。寂静而明亮的月光,浮现在画面上,携无限情思,给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调中平添了一份亲切和悠闲。可以说,文微明所绘《中庭步月图》既是他个人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当时士人阶层所追求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调,具有非常广泛的代表性,同时也是无数诗人、画家生活体验、精神生活体验的升华。这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02
 
  唐寅
 
  《嫦娥执桂图》
 
  明代,唐寅,《嫦娥执桂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唐寅的人物画工写兼擅,师承传统,线条清细,色彩雅丽,造型准确。图中的嫦娥裙带飘逸,神态温婉美丽,手中持有挂花,头部线条圆和流畅,勾染得当,美人风姿毕现。面容的设色,敷白色晕染,如月色清凝,蛟洁典雅。
 
  画面右上自题:广寒宫阙旧游时,鸾鹤天香卷桂旗。自是嫦娥爱才子,桂花折与最高枝。
 
  03
 
  马远
 
  《月下把杯图》
 
  宋代,马远,《月下把杯图》,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该画是南宋马远传世精品,画中描绘了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此画虽然只有一开册页,但画面构图上采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作半边景物,以凸显山林广大幽然之空间”,笔墨生动,构图“平中生险”,尽显山涧深峻幽险之气。在这幅画最大的特点是每一根线条都比较硬朗粗旷,在硬朗中带着些许圆润,这是马远绘画的一个特点,硬中带柔,柔中带刚,比如在袖子打弯处、山石、竹节等处可以体现出来。
 
  04
 
  杜堇
 
  《祭月图》
 
  明代,杜堇,《祭月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除了“赏月”,“拜月”也是中秋时节宫廷与民间的重要习俗。古人对大自然有着崇拜、敬畏之心,因此有了祭月仪式,意在消灾祈福。“拜月”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动演化而来。周代,祭月成为完备的礼仪制度中重要的一项,并称“祭月”为“夕月”。至隋唐,盛行“拜月”风尚,宋代之后更具规模,明清时加入了功利性的世俗愿望。如今我国各地还遗存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这幅《祭月图》描述的便是中秋夜人们面月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的情景。
 
  05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琼台赏月》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之《琼台赏月》,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隋唐之后,人们对月亮的认识褪去神秘色彩,带有欢娱性质的中秋“赏月”“玩月”风尚盛行。至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文人的赏月更多了一种感物伤怀。明清之后,中秋赏月风俗更加兴盛,很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点塔灯、走月亮等特殊风俗,明代中秋节还变成了妇女归宁节、团圆节。
 
  清朝画师陈枚的这副画与其他11幅画作描绘了宫廷妃嫔一年的深宫生活。其中《琼台赏月》再现的就是妃子们在农历八月十五当天登高赏月的情景。陈枚笔下的这些女子形象,身材修长、体态轻盈。除了表现后宫女性的生活状态之外,在画中亦能看到她们在宫苑生活的精神世界。
 
  06
 
  张大千
 
  《嫦娥》
 
  近现代,张大千,《嫦娥》。
 
  嫦娥飘然优美,是千百年来艺术家不断塑造的对象。张大千的作品《嫦娥》由著名花鸟画家于非闇题签,画中,月桂树下的嫦娥怀抱玉兔,神态安然。
 
  张大千笔下仕女的造型,很多是取之于生活中的少妇少女。《嫦娥》中月桂树下的嫦娥便没有翻版古人样式,给人以亲近之感,属于张大千早期仕女人物之典型特色。
 
  书法
 
  07
 
  王献之
 
  《中秋帖》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曾被清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即希世珍宝。
 
  08
 
  米芾
 
  《中秋诗帖》
 
  宋代,米芾,《中秋诗帖》。
 
  《中秋诗帖》为宋代米芾据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为米芾所藏,后刻入《宝晋斋法帖》。此帖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09
 
  宋徽宗
 
  《闰中秋月帖》
 
  宋代,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帖》。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皇帝书画第一人,他的“瘦金体”至今仍为人乐道。《闰中秋月帖》是一首描绘中秋的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衬托诗句本身的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古至今,中国的百姓对中秋节和中秋时挂在天上的那轮圆月都有着至深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中秋节对中国人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这也是文人墨客们留下这么多精美艺术作品的原因之一。值此中秋佳节,愿我们共赏壬寅年中秋的这轮明月,并祝愿所有人幸福安康,顺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