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老人也爱种植花草,两盆花对称地摆放在大门的两侧,像是两尊镇宅的神兽。
贵州山水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旅游开发商的不断挖掘下,贵州已形成多个成熟的旅游热地,要说贵州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我认为非黔东南莫属。由于我不太喜欢游客扎堆的地方,所以在经过我们的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去尚属古朴与原始的黔西南。兴义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有“三省通衢”之称,南盘江横贯市境,境内又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许多较为原始的少数民族村落,是的,就兴义了。
据我以往的旅行体验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很多我们在媒体上搜集的旅行攻略跟在旅行目的地实际获取的信息是有出入的,也就是说,到达当地问询常年生活在那里的人,他们所提供的信息要远比杂志、报纸、电视、网络上的资讯有价值。就在我们入住的那家酒店,前台的一位接待员就给我们推荐了一座上了年岁、保存较好的布依族古寨。古寨距离那位接待员的家乡只有两三公里的山路,她说整座寨子均为干栏式建筑。
竹林里的布依族干栏式楼房。
据我所知,布依族民居有三种样式,干栏式楼房,平房,还有一种是石板房。我曾在贵州的安顺见到过依山傍水而建的石板房,顾名思义,石板房就是用石板建造的房屋,当地的布依族同胞之所以会用这种材料建房,是因为安顺盛产优质石料。用这种材质建造的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就是采光差了一些。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我还真没见过,很好奇。鉴于对这座老寨子的保护,在这里我就不写寨子的名字了。相信有缘人一定能到达那儿,并为之深深吸引。在中国旅游大开发的滚滚洪流里,旅游企业严重缺乏古建筑保护意识,基本上都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将其推倒然后再仿建,很少会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的修复或修缮,这一点令人很痛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逆转,但那些古建筑不一定非要跟着“发展”,它们可以亘古不变地矗立在那儿与历史相互守望。或许我们要造访的这座古老村寨在未来也会被卷入开发的洪流中,我虽无力阻止,但我不想成为“引路人”。
在去那座寨子的路上,时雨时晴,山路崎岖且颠簸,这就应了贵州民间的那两句老话,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日平。”确实,贵州是个多雨、多山的地方,也正是具备了这些独特的风格与个性,贵州才是独一无二的贵州。一路上,手机信号时好时坏,以至于导航软件无法正常使用,再加上沿途的路标标注的不是太清晰,所以我们兜兜转转绕了一些弯路,在后来先后问询了几位沿途的老乡后,我们最终还是到达了那位前台工作人员所说的“布依族古寨”。
石头铺成的小路把整个村寨串在了一起。
两只鹅在寨子里边走边交流,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
放眼望去,我发现这座布依族村寨确实是上了年岁,栉次鳞比的干栏式建筑跟我早先在那些旅游热地看到的有所不同,它们的最大不同就是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锈迹斑斑的铜锁,布满青苔的石阶,剥落的门,斑驳的窗。眼前的这一切跟我之前所造访过的景区里的村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那些景区里的村寨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甚至会将整座寨子都“焕然一新”,我所说的焕然一新,可不是在原来老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的修复或修缮,而是推倒重建。原本古老的风雨桥变成了现代风雨桥,走在桥上还能闻到刺鼻的油漆味,这还不算什么,更令人接受不了的是将有着“活化石”之称的多音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也都重新“粉刷”了一遍,唱大歌的侗族姑娘们化着浓妆扭动着腰肢为游客们唱一些时下流行的网红歌曲,也许景区的开放商与管理者会认为,这样的一番“改造”就是与时俱进,就能俘获游客的心。可试想一下,脱离了本民族沿袭下来的风俗与习惯的产物,那它还是本民族的独有特色吗,就这么笃定千里迢迢跑来这里的游客只是为了听到或看到那些“改造”吗,我想不免也太低估眼下国人的审美与品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