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王安石争强好胜,围棋快输了直接掀棋盘,还专门写诗和谢安争石墩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诗文大家,也是位极人臣的宋代大官。

 

 

尽管王安石的变革,在古代饱受争议。但即便是不喜欢王安石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王安石的博学,不得不承认王安石的文学水平。

 

 

而且,王安石的性格比较固执,外号“拗相公”,凡事喜欢争强好胜。

 

 

即便是罢相后的晚年时光,王安石悠然南山,性格冲淡随和不少,但是争强好胜的本色依旧保存在血脉之中。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诗词文化爱好者,记得动动手指关注我哦!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王安石的几个趣事:王安石争强好胜,围棋快输了直接掀棋盘、耍赖皮,还专门写诗和谢安争石墩,令人会心一笑!

 

 

大家都知道,宋代时期,围棋盛行。王安石也十分喜爱围棋,不过他的围棋水平算不上绝佳,围棋的棋品似乎也让人不敢恭维。

 

 

《遯斋闲览》记载:“荆公棋品殊下,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觉其势将败,便敛之,谓人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

 

 

翻译一下,就是说,王安石每次和别人下围棋,都没有太花功夫去思考每步的走法,都比较随意去落子。

 

 

围棋比较考验计算,像王安石这种下围棋的方法,理所当然很容易被别人打败。

 

 

结果王安石也是奇葩,等到他察觉这盘棋快要输了的时候,他就直接把棋子收起来,也就是俗称的“掀棋盘”,不让这场围棋继续下去。

 

 

看来,王安石真的很怕输啊,要不然干嘛不继续下棋呢?或者,王安石直接认输,那也很有风度。

 

 

而王安石的选择,却是“不下了”,难怪前人评价说“棋品殊下”,也就是没有棋品。

 

 

王安石还振振有词说:“我们下棋是为了娱乐消遣,而不是消耗脑细胞。像这样斤斤计较,那不是失去了下棋的意义吗?所以,我们还是停止这盘棋吧!”

 

 

不得不说,王安石真是有一丢丢“输不起”啊。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安石不愧是说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猛人,非常有胜负欲。

 

 

王安石在《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里也“夫子自道”,说了自己棋品不高的现实:“讳输宁断头,悔误乃批颊。”(《遯斋闲览》记录的版本为讳输宁断头,悔误仍搏颊。)

 

 

显然,王安石是听不得“输”字的。用后人的眼光来看,王安石还有点“傲娇”。

 

 

王安石还有一首《棋》,可以印证所谓“适性忘虑”:“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其实也比较“无赖”了。

 

 

王安石说:“围棋是娱乐,所以输了也可以说赢了,赢了也可以说输了,反正输和赢都没有什么关系啊。

 

 

下完棋,黑棋子和白棋子也没有少一个,都是一样的,没有输也没有赢。所以呢,就让我王安石赢了吧,不然就伤感情了啊。”

 

 

问题在于,既然是娱乐,就让对方赢呗,说来说去,王安石还是有点“输不起”,哈哈。

 

 

怎么感觉王安石还有点小可爱,为了掩饰自己的输不起,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解释呢?哈哈哈。

 

其实,我阅读王安石诗歌的时候,总感觉王安石喜欢“唱反调”。

 

 

比如,南北朝诗人王籍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王安石偏要反着来:“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比如李白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王安石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比如,人们都说四大美女中的王昭君被毛延寿害了,王安石却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人们都说,王昭君出塞是悲剧,王安石却说:“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安石总有“与人争锋”的“胜负欲”,还体现在晚年与“谢安”争石墩的趣味故事中。

 

 

我们知道,南京是六朝古都,谢安在南京留下了许多遗迹。

 

 

王安石退出朝廷后,居住在南京半山园。半山园以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小土堆,因为是谢安的故地,所以叫谢公墩。

 

 

王安石就调侃说:“现在是我王安石的地盘,怎么能叫谢公墩呢?应该叫王公墩才是啊。”

 

 

说起来也是凑巧,谢安字安石,与王安石还是挺有缘分的。而且两人都是宰相,缘分就更加大了。

 

 

为了争夺这块石墩的“署名”,王安石专门写了一首诗《咏谢公墩》:“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第一句的意思是说,王安石的“名”和谢安的“字”都是“安石”。第二句是说,现在谢公墩在王安石的家里。

 

第三句和第四句说,谢安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谢公墩”不该叫“谢公墩”,而应该叫“王公墩”。

 

 

虽然这首诗是开玩笑的口吻在写,表达的也是王安石晚年闲适生活和闲适心态。

 

 

但是,字里行间,我们还是可以看见王安石争强好胜的一面。

 

 

从某种意义上,从“救时良相”的角度而言,王安石认为自己是不亚于谢安的。虽然谢安的美誉更高,而王安石的争议极大,但是王安石内心中还是认为自己是有功于社稷江山的。

 

 

现代人对王安石的评价,确实也比古代人的各种评论更加客观,也更加全面。相信王安石泉下有知,应该能够安慰。

 

 

王安石对谢公墩非常在意,写了不少诗词,再和大家分享一首《偶书》:“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

 

 

前两句用的是战国时候魏冉的典故,魏冉曾经把持秦国大权。

 

 

为了独霸大权,每逢使者从其他国家回来,魏冉经常会检查车马中是否有夹带各国的才士,宣称那些人都是没用的人。

 

有趣的是,后来魏国人范雎成功躲过魏冉的追捕,并成功说服秦王削弱了魏冉的权势。

 

 

王安石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想要把“谢公墩”占为己有,每逢车马经过就会怀疑别人是来拿这块小山丘的。

 

 

这当然是王安石开玩笑,表达自己对谢公墩的喜爱。但我们仔细品味,发现里面还是有失落之意。

 

 

王安石就像魏冉一样,成为了“失落者”,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相比于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王安石的“每逢车马便惊猜”,正显示了王安石内心中那种争强好胜的“猛志固常在”,哪怕退隐,依然不能真正忘情。

 

由于王安石和逝世千百年的谢安争夺石墩,士林一时传为美谈,有人开玩笑说:“王安石性格就是喜欢与别人争斗,在庙堂则与诸公争新法,归山林则与谢安争墩。”

 

 

在后人看来,王安石的争强好胜,其实也不算是缺点,而是一个真正的闪光点。

 

 

不是完人的王安石,带有真实性格的王安石,远比泥塑的偶像更让人喜爱和亲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