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都是需要心灵手巧的活动,它需要清心寡欲的执着、而脱离叶公好龙的假爱;艺术之路,多是孤独寂寞之路,它要远离世俗的投机取巧……远离好大喜功的不切实际。艺术活动离不开浪漫的情怀,但是艺术活动又讨厌过份妄想的举动,艺术不能脱离自由地想象和恒心,也少不了循序渐进的步伐,大多数时候创作者的个性会决定一切。在琴棋书画的初学阶段,古琴的学习应是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它需要双手的协调配合,又要身心的热情投入。
但是,任何艺术活动的学习,都有一条成功的法则:那就是先易后难、逐渐深入的学习之路。
人们为何喜欢把“琴棋书画”放在一起谈论呢?古琴,也就是七弦琴,它来源于圣人的忧伤、忧思;而围棋,它来源于先贤的奇思妙想;而书画艺术活动,它来源于古人的情思所寄托。思者,思想、思维也,探究也。善思者,需思者,往往会疏远死背硬记的东西......,而更加重视联想和想象的功能。
勤学苦练,是学习一切文学艺术活动的基本方法。对于文学艺术理论,粗学者略知即可,“实践练习,再实践练习是必须的.....”;也可以说,创新灵感也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世上能够顿悟的人,是极少有的,绝大数人都难以做到。
琴棋书画的学习、磨炼与进步,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也不是十年的时间,它需要你一辈子的坚持和琢磨。在没有一点收益、在没有一丝收获的时候,是不是很难做到呢?耕而无获,一般人是难以再坚持的。荷兰的梵高就是这个情况......
齐璜接受了陈师曾要他创新的建议,说到:“我饿死北平街头,也要走自己的路。”.......此话,让艺术工作者听来能不动容吗?齐白石创新成功了,生意刚有点起色,造假者、仿假者马上出现了。齐白石能不骂吗?
齐白石名气响亮了,张大千前来敲门拜访。他能开门吗?齐白石最恨造假谋利者。
一一齐璜先生是真诚固执、又坚持原则的人。
真正热爱琴棋书画的人,不会做纯粹的理论家,因为真知灼见来于实践活动;不搞实践活动,也就不算真热爱、真喜欢。
叶公好龙是可笑的事,明智者应该为戒。
对于艺术活动,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的心态会影响你的造诣的,寂寞孤独熬不住了,也就爬不上艺术的华山顶峰了。对于艺术活动,切忌浅尝辄止,而需要静心潜志的努力不懈,丢掉了浮躁和投机取巧的心事……也就看淡了名利。艺术家的探索之路呀,又多么像唐僧取经啊!
下面,浅谈一下琴棋书画的基本问题和意义。自古圣贤耐寂寞,自古圣贤熬孤独,只有如此......人心所思才能脱离庸俗;自古圣贤有忧思,有好奇之心,这才有了文化艺术活动。
古琴,是在周朝就盛行的乐器,已有三千年的岁月,它是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在文化活动里,在修身养性的氛围里,古琴和文人密不可分,它受文化人的追捧、却受俗人的厌弃。历代文人雅士,都以抚琴以调养身心......以抒发情怀。
古琴,也称为七弦琴。它整体样式似凤身,也有些像人形:它分头、颈、肩、腰、尾、足。琴身一般长约有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365天;宽约六寸,而代表着六合;琴徽十三个,对应着十二个月与一个闰月。古籍曰“琴者,乐之统领也。”
“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古人先以桐木为材制琴,后以杉木为材料。而古琴底板以较硬的木材,才能保证琴身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真正地好琴,皆是纯手工斫制,追求的是心灵手巧的工艺。
古琴样式有下面四种:
A伏羲式古琴B仲尼式古琴
B绿绮式古琴。C混沌式古琴
古琴的模式和弹奏技巧,是一步一步的发展完善的,它就像任何其它的发明一样,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世上一步到位的事,应该是没有的。制琴者,应会弹琴;同时,高明琴师的建议又改良了古琴的性能。
明朝是古琴艺术发展的顶峰期,流派纷呈,琴谱普及,这也与明皇室的喜好有关。此可谓“上行下效,才可蔚然成风”。........任何事都有这个规律。
古琴的音色清、微、淡、远;琴音又称太古之音、天籁之音,音色深沉才致余音悠远,音色冷清才会启迪人的灵魂。
史书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围棋,古代称为弈。围棋,是一种策略性的棋类游戏;围棋是长气、紧气,又是比气的文化,气的概念贯彻围棋的始终。作为部落首领的尧制作出来围棋,是否有军事活动的教育意义呢?作为部落首领,尧肯定打过仗,知道“穿插分割包围活动的用意”,也深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奥妙。黑籽、白籽无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价值取决于落在棋盘上的作用或效果;是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或价值,是否对矛盾的转换具有促进作用?棋籽落盘,有声而无意,它体现的是人的心思与谋划。围棋和象棋比较,规则、限制少,但是更容易发挥人的思维的自由度和随意性。随机应变是军事艺术的灵魂,也是围棋的灵魂。
因此可以说:围棋活动,适合训练人们的直觉思维和弹性思维。
胆魄大者,拈籽往往以气势占先机,而思虑深沉者会后发制人;......皆在于智深者能见他人未明处也。心静而智清,动情易分神;专注易神明,浮躁则骄傲,吹嘘会迷乱。人生如梦,世事如棋;棋内有棋,只有规律之变,而棋外有棋却是难料也。人生一场,事事欲想精明,谁知精明反易受累?难得糊涂四字,反而是修心真经。
书画之道,童子功甚是必须。退休了再学毛笔字,有点搞笑。书画之学,执笔无定式,以适宜为好。
欲作书家,须临帖;欲作画家,须临帖;书画之学基础在规矩,灵魂却在活学活用与温故创新。
书法是绘画的根基,笔法是笔势的基础,笔势又是笔意的基础;然而,艺术不可脱离文学的滋养。没有文化的书画家,往往是匠才。执笔挥毫,贵在物我两忘,妙在意气虚顶,巧在肘腕运化;有意而为会生气势,无意而作可拾情趣。知笔,知纸,知墨性,知用水之奥妙,才可深明烟云供养也。此理又似将军打仗用兵,行险而不惧险也。
创作者,贵在实践;教授者,志在写书。然真知灼见,永远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书画艺术发展到今天,在传统的领域很难再出现原创了。
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如痴如醉的身心投入,也需要理智的分析思考,但要远离叶公好龙的假喜爱。
有人说,“凡是做学问,要有存疑之心。”这是对的。别人说,研究琴棋书画需要转益多师;而我认为谦虚而不失主见,好学而不自卑,这对于艺术之梦更显的重要。
琴棋书画有利于人们的灵感思维和弹性思维,它不似普通的考试,很难打标准的分数。一一艺术活动难有标准的答案。
梵高的不幸,徐渭的穷困,黄宾虹的无奈,以及石壶的忧伤;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的矛盾。我们认识真艺术......需要有明亮的眼睛。艺术家需要奉献,又需有“舍得”的情怀。琴声的余音绕梁,围棋死活的较气之迷,书画妙趣的回味,这四种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之功。呆板生硬的人是难以深入的......
艺术家不能缺失好奇心、探索心与恒心。艺术家更不能丢失了自己的主见,没有主见就无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家的创意。没有创新和创意精神,还叫艺术家吗?.......世上不缺匠才。